成都特色民俗文化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色文化,而成都作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许多人对它有着别样的情感,那么就一起来看看成都特色民俗文化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1、端午的粽子春节包
过年的粽子,多为肉粽子。刚做好的腊肉,是粽子里的明星。将糯米用水泡透,配以煮至即将透心的红豆和切成颗粒的半肥瘦的腊肉,拌入盐和花椒面即可。
2、走人户
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2、“人日”草堂祭杜甫
“人日”(正月初七)游草堂的习俗,起源于唐代。”每年的“人日”便成为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
3、正月十五恋人“偷青”
根据成都传统习俗,小伙子喜欢上了邻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几把青菜以表达爱意。而姑娘发现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后,便知道有小伙子恋上了自己,心中便会充满喜悦和憧憬。
4、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5、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成都特色文化
1、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
2、蜀绣
蜀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多种刺绣的总称,主要产于成都和绵阳等地。蜀绣、湘绣、苏绣、粤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蜀绣具有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的特点。蜀绣技艺严谨精密,讲究施针,针法变化多样,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006年蜀绣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蜀锦
蜀锦与杭州织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蜀锦大都以经向的彩条作为基础起彩,并作彩条添花,使其织纹精细、图案繁华、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成为了一种最具地方风格与民族特色的五彩织锦。蜀锦质量坚韧而饱满,彩纹风格秀美,配色不失典雅而又不落俗套。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是成都地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清代中叶,瓷胎竹编产品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色。工艺小花瓶以及功夫茶具等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瓷胎竹编产品中外广受游客的青睐。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5、糖画
成都糖画是流传于成都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复杂的元素。糖画艺人善于观察和总结生活,将糖画与川剧相结合,创作的《水漫金山》、《战马超》、《凤仪亭》等戏剧糖画作品,表现了丰富的川剧折子戏情节。
6、川剧变脸
川剧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剧种。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中展现的绝技丰富多彩,如变脸、托举、开慧眼、藏刀、喷火等,很多传统的技艺至今都令人叹为观止。
被遗忘的“成都民俗”
不少来成都的人,会被这座城深深吸引。成都,带给人们的不止是它的闲适,它的高楼林立,它的昼夜喧嚣,它的热血沸腾。正如北上广,如此现代化的大都市,甚至繁华程度更盛于成都,但是偏偏就只有成都,被人称之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那怡然独立,不被时代推动更替,深深扎根在每个成都人心中的,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浓稠“蜀文化”。也正是这亲切的“蜀文化”,让每个生活在成都的居民,都散发出一股“历史味儿”,因此不断牵动着成都人灵魂深处的归属感。
说到成都的民俗文化,可能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那些个大大小小热闹非凡的茶馆中,表演台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川剧变脸,以及台下的阵阵叫好声了。甚至坐在茶馆外老树下围堆坐的人群进行的娱乐游戏——打麻将,也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特别的民俗文化。
然而,成都真正的民俗文化,却是另有它物,其历史斑驳程度,连一些真正的老一辈,都无法说上几句所以然,赋满了传承味儿,却又低调而神秘莫测。
/ 鱼市/
自古处于盆地中央的老成都,少有那些沿海地区的大江大河途经,但成都人民却从来不愁无水产解馋。其湍湍穿过的水域,光锦江与解玉溪就给成都人民提供了日常丰富的渔产资源。
当时的鱼民,在天未亮之际,就匆忙感到鱼虾捕捞处,打捞好今天的分量,或挑着担子,或划着小船,吆喝声,叫卖声,在南门大街或者湖广馆街的街巷里此起彼伏着。
捕鱼的用网一捞,可谓是一抓一大把,什么鲤鱼鲫鱼,多得很,买的人多,卖的也不愁卖不出去,黄鳝泥鳅,也不像现在这么贵,普通人家想吃就吃,无所顾忌。
居民们买回家,吃的鱼也相对简单,没那么多复杂多变的料理花样。放上蒸锅一蒸,倒点酱油醋,撒两三根切细的葱丝,一般来说,这样的.简单香气,就已让寻常人家满足。若是到了大馆子,想尝个鲜,那可能做法会多样,当然,价格也贵上不少。
/ 竹器 /
自古以来,南方多产竹,小孩儿爱用细竹编织可爱的蚂蚱等小玩意儿,成年人就偏好用它制作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了。
也是在南方才能这样用途广泛,要是到了北方,天干物燥,竹子一不小心就会爆裂散架,拿去北方的人也只能轻声叹息,无可奈何。
但如果在成都,要是你新买的竹篮烘笼篾条掉了,竹椅的靠背坐垫破朽不堪了,竹凳的一只腿瘸了,筲箕的边张开了,马架子坐的竹条断了,都可以留着。也不用自己瞎捉摸该哪儿哪儿上啥条子,只用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旧如新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好奇的细娃娃通常会歪头观看,那些修竹器的,怎么就用一捆竹子、蔑条和工具把我今儿个调皮弄坏的晒衣竹竿儿弄得跟新的一样?昨天老妈还修理的满头大汗,愣是没有办法的竹篓子,桌椅板凳,怎么在他手里,几下子就给还原如初了?
/ 凉席 /
现在的凉席,一般都是那种“麻将席”,一来是怕竹子做的席子,老是容易发潮,二来是因为,万一啥地方的竹子翘起来了,那尖尖的刺扎得人才叫难受呢。
但是咱们老成都,可没“麻将席”,那时候,人们就喜欢睡竹篾条编织的凉席,觉得贴肤而又惬意,加上时常街上有吆喝着:“补凉席!补凉席!”,所以也不怕它坏,而且用久了的老凉席,被磨得光滑熨帖,最为舒服了。
/ 水桶 /
以前成都没有自来水,几乎家家户户都得拿着水桶去井里提水。历来节约的人家,更是几十年都不会换一次水桶,世世代代传承着,先不说它耐用,光是陪伴这么多岁月的痕迹,就让人舍不得丢弃。
联想到现在的锅碗瓢盆,今天的桶已经由木桶到白铁皮桶、铝桶、搪瓷桶、塑料桶,都市里木桶已几近淘汰。
但同样便宜的价格可买不到那么实惠的东西,光是塑料盆子,也经不起时间的敲打,总会在某
况且那时候,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手艺人,连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都有专业的箍桶匠来医治,所以断然不会拿那木块来当柴烧,或是直接丢弃。木桶用的年代久了,桶的内壁甚至还有一层滑滑的青苔。
/ 打草鞋 /
或许在某些景区,你能看到一些老婆婆。她们在路边摆上一个小篓子,篓子里装着打好的草鞋,手里拿着一个半成品,也不叫谁买,就自顾自的坐着,等待客人主动上门。
老成都时代,买草鞋的繁多。自古粮仓之都的成都,谷草麦草秧草席草甚多,打草鞋,盖草房、编草帽、捆货物、编草席的原料是不缺少的。
往往天没亮,就端着个凳子坐在家里的小院坝中,男人们出去种田,女人就留在家里打草鞋。
特别是在乡场上,人们就地取材,直接就手用草编织鞋子,传承了许多打草鞋的手艺,甚至开起了专门的铺子。男士的、女士的、各种码子,他们心里都清楚的很。
/ 代客冒饭 /
除开上面的修竹器的,补水桶的,打草鞋的......老成都的服务可谓是细致入微,卖水人、磨刀匠、拾瓦匠,你以为你能想到的就是所有,其实还有很多服务让人拍手叫好,比如说这个“代客冒饭”。
这可以说是很多成都人都没听过的新奇玩意儿。馆子不收取任何费用,把顾客带来的冷饭用汤冒热,方便他们就餐。若是顾客带了钱,就买他们几份小菜来下饭。
这种生意通常是为那些缺乏生计的成都贪民,其中裹藏的人情味才是真正暖人肺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业,而“代客冒饭”在当今的成都,可是见也见不到,早已销声匿迹了。
老成都,老成都,成都的老,穿梭在每个大街小巷的砖瓦中,流淌在每个不复返的江水中,扎根在每个去怀念去探寻的成都人心中。
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口相传的,老则老矣,也承载了时代的新。而这些被遗忘,被颠覆的“老”,变成了历史中那一岁月真正的“老”,无法被替代的“老”。
有些民俗文化虽会渐渐消失,但是民俗中传承的人文精神却不能消失,历史的老成都人情味不能消失!
我想,也正是这些没有消失的精神,才让成都沉淀出厚重的,独一无二的“蜀都情怀”,才让一代又一代来到这里的人,被它吸引,在深深扎根。
成都的民俗是成都的“情”
而成都的“情”
就是成都人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