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3:孙膑、吴起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世人所曰《孙子兵法》,乃孙武所作,其人治军甚严,吴王阖闾想看其治兵能力,于是便让他训练女人。这是一个很难的挑战,但孙武很认真的去对待,三令五申强调纪律,妇人不听,于是斩之,阖闾知道了这是一个狠人,以其治军,大有可为。孙武还创造了一句金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武加入,吴国雄起于江南。

一百年后,他的后代孙膑诞生,传闻中孙膑和庞涓师从鬼谷子,孙膑较优秀,庞涓嫉妒之,砍其脚,脸上刻字。孙膑的转折点来自于齐国的使臣,他有意成就自己的功名,便跟随大使来到齐国,效力田忌。田忌赛马这个小事件让其才智显露。

孙膑为人低调谦虚,有成人之美的品德,齐威王打算任命他为将军,他却推荐田忌,自己做军师,这是一种报恩。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齐国坐收渔翁之利。但这只是个开始,他还是一个复仇者。

能够忠君之事,并且报一己之仇,人生乐事。孙膑把这种事做的非常有仪式感:庞涓轻敌,误入马陵道,孙膑使齐军山顶埋伏,万箭齐发,在此之前,他在一棵树上用一块布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下”,一一言中,大仇得报。《孙膑兵法》区别于《孙子兵法》。

吴起是卫国人,年轻的时候跟着曾子学习,但是为人多疑并且残忍。年少时梦想有一番成就,碌碌无为多年也没能得偿所愿,心态渐渐崩塌,恰在此时,家乡有人笑话他,年龄和成就不成正比,吴起愤怒的干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同乡,可知这时的吴起还是一个愤怒的青年,但残忍的本性已经显露,后来的吴起杀妻就有了根据。

经历过别人的耻笑,他立志要有一番作为,于是决定跟着曾子好好学习。临走之前,还用牙齿狠狠的咬住自己的胳膊,一口白牙血淋淋的,他对母亲说:“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封侯拜相,若是不醒,再也不回来了。”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但其中包含着一个青年的屈辱史。曾子听说吴起的母亲去世,但他却不为所动,便和他决裂,吴起便前往鲁国,准备轰轰烈烈的成就自己的人生。

吴起此人虽然有诸多毛病,但是领兵打仗很有一套。首先,他很自律,与士兵们同吃同住,有士兵生疮了,他二话不说,用嘴吸之。这个士兵的母亲看到后就哭了,不是感动的泪水,因为她的丈夫也曾被吴起如此对待过,结果是,誓死效忠,死于非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他的儿子恐怕也难逃这种命运,领导的手段果然都是高明的。

吴起这人年轻时被打击的太狠了,所以对功名看的很重。后来他去了魏国,能力显著,魏武侯封田文为相,吴起很不服气,准备和他论功,但田文毕竟是君子,回答了一个很经典的句子:“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在这样的形国势下,它到底属于谁呢?吴起很佩服田文的大局观,于是也不再说什么。

后来公叔痤设计陷害吴起,吴起继续逃亡,来到了楚国,这是他到达的第四个国家。在楚国,吴起也非常厉害,帮助楚悼王使楚国强大,但终因王的离世,没了靠山被诛。他死之前,还闹了不少笑话。

司马迁在写完《孙子吴起列传》后发表了一个议论:有的人能做成事,但是对于自身却缺乏谋划;有的人夸夸其谈,却未必能依言而行。孙膑是一个对自身缺乏谋划的人,他没能早早预测到自己会被人陷害;吴起是一个看上去很有个人规划的人,但是却奔逃于四国,最终命丧楚国。

吴起曾陪同魏武侯一起泛舟江上,武侯看到山川美景禁不住来了一句:“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回答:“在德不在险。”这是一句很有见地的话,他在向魏文侯暗示:一国之主应该有德行。但是吴起个人却刻薄寡恩,这也说明,司马迁的评价很对,一个人能劝得了别人,却收不住自己的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