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随笔】 “美是难的”的当代思考(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以上从两个角度探讨了美是难的:第一个角度介绍了美是难的这一命题的出处,同时探讨了柏拉图为什么说美是难的。第二个角度是从美的本质出发,择主要命题来论证美是难的。不仅仅是柏拉图一个人的认识,在整个美学历程中关于美的本质也充满了歧义和对抗。同时,在美的本质探讨中,本文按美的本质命题出现的历时顺序进行论述,我们会发现,在文章论述的最后一个命题,维特根斯坦时,我们距离美的本质更加遥远。也就是说,认识美的本质在当代依然面临重重困难。

对维特根斯坦而言,这种困难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体现为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关于美的本质的矛盾认知:在前一个阶段,维特根斯坦认为存在美的本质,并试图给其进行定义,比如他说“美的本质不可言说”,比如他说“美正是使人幸福的东西”等等,都说明他在努力探寻美的本质,认为存在美的本质。但是到了后期,他却认为,不存在美的本质。也就是说,同一个美学家在对待美的本质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二,体现在他后期对于美的本质的认知。在这一阶段,他认为,不存在美的本质。这样一来,他在取消美的本质同时,更推翻了从柏拉图以来诸多美学家孜孜不倦追问美的本质的努力,以及各种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从而让美看起来更加不可捉摸。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维特根斯坦式的美学现象。维特根斯坦式的美学观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主要体现在哲学和美学的关系中,哲学观直接影响了美学观。这也是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1、哲学和美学的关系

维特根斯坦(1889年—1951年)说“哲学研究和美学研究之间存在着奇怪的相似之处”,所以,维特根斯坦虽然没有专门的美学论著,却在他的哲学论著《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中贯穿了他对美学的思考,尤其是关于美的本质的思考和研究。维特根斯坦的这一现象很好地说明美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

再比如,我们知道,美学又称艺术哲学,黑格尔(1770年-–1831年)为此写了三卷本的巨著《美学》。黑格尔在开篇就宣称:“我们的这门科学真正的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明确地说,‘美的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把艺术哲学的研究范围严格限定在“艺术美”,同时把“一般的美”或“自然美”乃至整个自然界排除在外。他甚至说:“从形式上看,哪怕是一个无聊的臆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比任何自然产物要更高些,因为这种臆想总是表现出精神性和自由”。所以,在黑格尔这里,艺术高于自然,因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只有体现了理念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体现了理念的艺术作品是比自然界产物更高层次的精神作品。

黑格尔关于美学的观点也称为美学研究的传统,后期的美学家都遵循这样的思路进行美学研究,比如其后的法国哲学家丹纳(1813年—-1895年)的《艺术哲学》就是从种族时代环境三因素来探讨艺术的发生发展。

也就是说,美学研究的领域主要是艺术中的哲学现象,美学既是艺术哲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子系统。哲学研究宇宙人生,而美学紧紧着眼于其中的一个具体领域—-艺术。从美学既是艺术哲学的角度来看,维特根斯坦那种“奇怪的相似”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此推断,哲学研究必然会影响到美学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和美学观点之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他的美学观点的前后矛盾正是他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2、哲学思想对美学思想的影响

不仅仅维特根斯坦个人如此,整个美学历史其实也是伴随哲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具体分析维特根斯坦,美的本质不存在。取消美的本质探讨一下它的哲学根源可以追溯到尼采哲学中到“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这一命题在尼采的著作中屡次提出。上帝的意义,基督教信仰代表着西方人的世界的既有秩序,精神的宗教信仰和哲学的理性传统。上帝的死呼唤着全新的世界体系的建立,这个世界体系中,上帝被杀死,人成了世界的主宰,哲学的理性传统让步于感性现实。也即是说,上帝死了人活了。但是尼采也意识到人固有的缺陷所以创造了一个超人作为人类的新信仰。

至于尼采这一命题提出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着重看这一哲学命题对美学观的影响。

“上帝死了,这句话意味着,超感性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力,他不再有生命力,形而上学,既被尼采理解为柏拉图主义西方哲学已经终结了。尼采把自己的哲学理解为形而上学即对于他来说的柏拉图主义的对立物。”(海德格尔S213)

因为尼采对柏拉图形而上学理性主义西方传统哲学体系的颠覆。从而开启了西方哲学的另一种面貌,据此,西方哲学也被分为尼采之前的哲学和尼采之后的哲学。尼采之前的哲学以理性思维为主,而从尼采开始,哲学关注感性关注形而下的现实生活。

因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他的哲学也被称之为生命哲学,他对人的个体生命的珍视也留下了很多哲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丁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是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到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尼采之后的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是对尼采问题的回答,如果说尼采只是提出了问题的话,海德格尔回答了这个问题。“活在当下”当下是一个什么样的当下,当下是一个诗意的当代,“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这是一个诗意的过程。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进一步与传统的从柏拉图开始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拉开距离。

之后的西方哲学和美学正是顺着这一思路向前发展。尼采的上帝死了在建立新的哲学传统的同时也颠覆了旧的哲学基础,这样的新传统也导致新的美学秩序的建立,维特根斯坦的美学观是新的美学秩序建立的开始,之后的西方哲学正是顺着这一思路向前发展。而作为哲学之分支的美学自然也是如此。

3、维特根斯坦之后的其他美学思想

当尼采说上帝死了时,意味着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美学终结了。当维特根斯坦取消美的本质,意味着当代美学的开始。可以说维特根斯坦取消美的本质,也开启了当代以来一个新的美学命题,我们可以称之为死亡美学。

首先就是作者死了。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罗兰巴特1915年—1980年)意味着读者的解放。作者在创作完成之后退居幕后,他的作品将交给读者进行自我解读,并因为读者的存在而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其次,艺术终结了。艺术的终结了意味着新的艺术的出现。

艺术的终结(丹托.美),丹托的《寻常物的转化》意味着哲学家对艺术的当代思考和梳理。而当代以来的艺术现状更加印证了柏拉图“美是难的”这一命题的长久生命力。

再次,艺术史终结了。艺术史的终结(汉斯贝尔廷•德)意味着新的艺术史的来临。

事实上,新的艺术史书写方式的出现,当代艺术现状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柏拉图美是难的命题在当代所具有的生命力,关于这一点本文将在下一节进入当代艺术现场,以具体艺术案例加以论证。【无戒学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