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诗扩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1. 古诗扩写600字

一般这种问题要写很多字,又麻烦,又难找的问题,你又不给悬赏,是很少会有人发给你的,简直缺乏诚意。

下面是如梦令的一篇改写(776字)我坐在溪亭里观赏着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只觉得自己被眼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蝴蝶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

盛开着的荷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荷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莲蓬却依然挺立在荷叶中,莲蓬上嵌满了绿宝石似的碧绿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远远望上去,一株荷花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夏日荷花图》。

看着这美妙绝伦的景象,我深深陶醉其中,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株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我坐在溪亭里一边观赏着这只有天上人间才有的美景,一边品尝着千年陈酿。

没想到我如此不胜酒力,才喝了几杯,就酩酊大醉了,坐也坐不稳,只觉得自己的身子飘飘悠悠,仿佛自己来到了人间仙境。我又觉得自己真是快活似神仙呀! 不知不觉中,天已经渐渐暗淡了下来,直到自己的兴致被时间的流逝给消耗得差不多了,才想起自己该回家了。

我摇摇摆摆的走上小舟。可这时,我还有些醉意,早就把回家的路线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只好凭着自己朦胧的记忆前进。可是自己摇橹的手不听指挥,你让它往北摇,可是它偏偏和你作对,把橹往南摇;你让它把橹往南摇,可它却往北摇。

行的船跌跌撞撞,好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一样。没想到,我竟然把小舟给摇到了藕花的深处。

此时,我惊出了一身冷汗,顿时酒也醒了,看到自己身处在藕花的深处,四周都被荷花给笼罩着。我顿时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我拼命的摇着船橹,可这荷花比我人还要高,怎么划也无济于事。可我摇橹的声音却惊动了荷叶丛中一群水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直上云霄。

我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瘫在了船舱里,在这种无人之境的环境中我该如何是好呀!最终,我只得在船舱中度过了这漫长的一夜。 那一夜以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

2. 古诗词扩写为800字文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 有一天上午,我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人地生疏,感到寂寞。

每遇到佳节,我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哥哥、姐妹和弟弟一定登上每一座高山。

我真希望也能登上每一座高山。真想一下子到兄弟们那里,跟兄弟们一起登上高处。

但我看见兄弟们都插着美丽的茱萸,站在高高的地方,就单单缺少了我一人,兄弟们都高高兴兴的登上了高处。 《赠汪伦》 这也是一篇: 春天的早晨,天空万里无云,蔚蓝如洗,我辞别了好友汪伦,登上将要远去的小船。

我站在船头上,极目向远处望去,只见一碧万顷,悦目赏心,微风吹来,还能闻到一股醉人的桃花的芳香。这时候,水面上空一群水鸟“呱呱”地叫着,翱翔徘徊。

啊!水鸟也知离别情呀!我正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我送行的深情歌声呀!听,汪伦脚踏着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几天来,是汪伦与我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我深夜观景;是汪伦和我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是汪伦夜里在灯下与我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

快点来,我们再握一次手,让我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船,扬帆起程了。

啊!朋友,亲爱的朋友,你在外边正对我招手,我也对你招手。啊,潭水虽有千尺之深,可哪能比得上您对我的情意深呢 补充 引发想象 巧妙指导——古诗扩写 中国素称诗国,古诗可说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

它语言精炼概括,高度浓缩,内容却相当厚实: 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诵读积累古诗,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积淀学生语感,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同过古诗扩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经过几年的教研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古诗扩的关键是要开展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指导,使之形而成文。

引发想象可按如下三方面进行: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根据诗的叙事表达、风景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升华、综合包容这五个类别,让学生以类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具体感知意象,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扩写打下基础。

1.抓住“形象空白”想象 有的古诗并不铺排直叙,而通过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诗外的意趣风貌。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刻画不细,常带着某种朦胧性,留待于师生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丰富的艺术境界。

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中,那纸鸢是怎样的?孩子们是如何放得?当时情形如何?那“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到底是如何之美?在这二月天里,可能还会有哪些景致?等等,诗中都未从细处雕琢。教师可抓住这些“形象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细节补充出来。

2.紧扣“情感空白”想象 “情动则辞发”。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展示意境,使读者与诗人感同身受。

语言是传情达意之工具,但有些复杂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怀,语言却不能直抒尽传,从而为读者设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诗人王安石借“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景,抒发“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情。

春绿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样? 春意盎然,本是赏心悦目之事,诗人又怎会流露出何时还乡的忧郁?他当时心理活动怎样?形象怎样?通过对“空白”的想象,师生共同把诗人担心变法失败、前程难卜的抑郁情绪和思乡情怀描绘出来了。 3.围绕“哲理空白”想象 古诗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带更广。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其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郑燮《竹石》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

这就要教师指导学生体味诗句,想象竹子“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情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哲理:无论立志还是求学都应“咬定青山不放松”,锁定目标便当锲而不舍。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重视挖掘诗的深层底蕴,进行再造想象,学生就会领略诗中的真意。

二、借助电教媒体想象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元痕有味。对于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于“体匿”“元痕”之中体会“性”“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深入体会诗的意境和领悟诗人的情怀,需要教师架起一座桥梁来跨越这条鸿沟。在古诗扩写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扩写古诗的水平。

1、创设诗境,激趣想象 古诗是很讲究意境的,在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具体感知,体会诗人的情感。多媒体具有形声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文字变成图象,把抽象变成形。

3. 古诗牧童扩写作文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4. 扩写古诗秋思400字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不知道有没有400字了,不够乃自己加吧=w=。

5. 把古诗写成作文

静夜思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6. 求一篇古诗扩写五百字以上 最好是叙事的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耀着点点碎银。哪里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呢?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闪烁,那光芒细细碎碎好像密密的雪珠。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仿佛凝固了,我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只觉得它银白的耀眼,江畔的白沙都已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澄明。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时光流转而江月永恒。江边是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似。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远送着流水。

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今夜,谁家的游子乘小舟漂荡?又是谁家的女子独望明月,空倚高楼?

月影在高楼外徘徊,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闺阁里的女子卷起珠帘,却卷不去那银辉;江畔洗衣的思妇轻拂岩石,月光重又再来。妾与良人共睹明月,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奴家多么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啊。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鱼龙潜游很远,但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日将尽你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再次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进海雾里,碣石与潇湘距离无限遥远。

问月亮,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呢?那西落的月亮无言,只是摇荡着离情,银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7. 古诗词扩写为800字文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 有一天上午,我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人地生疏,感到寂寞。

每遇到佳节,我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哥哥、姐妹和弟弟一定登上每一座高山。

我真希望也能登上每一座高山。真想一下子到兄弟们那里,跟兄弟们一起登上高处。

但我看见兄弟们都插着美丽的茱萸,站在高高的地方,就单单缺少了我一人,兄弟们都高高兴兴的登上了高处。 《赠汪伦》 这也是一篇: 春天的早晨,天空万里无云,蔚蓝如洗,我辞别了好友汪伦,登上将要远去的小船。

我站在船头上,极目向远处望去,只见一碧万顷,悦目赏心,微风吹来,还能闻到一股醉人的桃花的芳香。这时候,水面上空一群水鸟“呱呱”地叫着,翱翔徘徊。

啊!水鸟也知离别情呀!我正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我送行的深情歌声呀!听,汪伦脚踏着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几天来,是汪伦与我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我深夜观景;是汪伦和我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是汪伦夜里在灯下与我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

快点来,我们再握一次手,让我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船,扬帆起程了。

啊!朋友,亲爱的朋友,你在外边正对我招手,我也对你招手。啊,潭水虽有千尺之深,可哪能比得上您对我的情意深呢 补充 引发想象 巧妙指导——古诗扩写 中国素称诗国,古诗可说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

它语言精炼概括,高度浓缩,内容却相当厚实: 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诵读积累古诗,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积淀学生语感,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同过古诗扩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经过几年的教研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古诗扩的关键是要开展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指导,使之形而成文。

引发想象可按如下三方面进行: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根据诗的叙事表达、风景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升华、综合包容这五个类别,让学生以类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具体感知意象,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扩写打下基础。

1.抓住“形象空白”想象 有的古诗并不铺排直叙,而通过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诗外的意趣风貌。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刻画不细,常带着某种朦胧性,留待于师生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丰富的艺术境界。

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中,那纸鸢是怎样的?孩子们是如何放得?当时情形如何?那“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到底是如何之美?在这二月天里,可能还会有哪些景致?等等,诗中都未从细处雕琢。教师可抓住这些“形象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细节补充出来。

2.紧扣“情感空白”想象 “情动则辞发”。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展示意境,使读者与诗人感同身受。

语言是传情达意之工具,但有些复杂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怀,语言却不能直抒尽传,从而为读者设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诗人王安石借“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景,抒发“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情。

春绿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样? 春意盎然,本是赏心悦目之事,诗人又怎会流露出何时还乡的忧郁?他当时心理活动怎样?形象怎样?通过对“空白”的想象,师生共同把诗人担心变法失败、前程难卜的抑郁情绪和思乡情怀描绘出来了。 3.围绕“哲理空白”想象 古诗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带更广。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其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郑燮《竹石》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

这就要教师指导学生体味诗句,想象竹子“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情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哲理:无论立志还是求学都应“咬定青山不放松”,锁定目标便当锲而不舍。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重视挖掘诗的深层底蕴,进行再造想象,学生就会领略诗中的真意。

二、借助电教媒体想象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元痕有味。对于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于“体匿”“元痕”之中体会“性”“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深入体会诗的意境和领悟诗人的情怀,需要教师架起一座桥梁来跨越这条鸿沟。在古诗扩写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扩写古诗的水平。

1、创设诗境,激趣想象 古诗是很讲究意境的,在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具体感知,体会诗人的情感。多媒体具有形声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文字变成图象,把抽象变成形象,既。

8. 有没有用古诗改写成作文的作文

李白辞官后便离开了长安,满怀治国抱负却无法实现的他尝尽了人间的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内心十分苦闷。

一天,李白独自到敬亭山游玩。他独自坐在敬亭山上仰望高空,想借此一舒心中的闷气但却看见了很多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李白看了看,说:“鸟儿,鸟儿,我真羡慕你们,每天都高高兴兴的,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像我饱受辛酸。”

话还没说完,鸟儿早已高高飞走,一只也不剩。 此时,远处飘来几朵白云,李白刚想说点什么,一阵风吹来,白云也飘得渺无踪影。

就在李白感到孤寂又无可奈何之际,他发现眼前这座高山,正一动不动地耸立在自己前面。不禁笑道:想必敬亭山也是孤身一人,受尽了孤单,寂寞。

李白看着身边的敬亭山,仿佛找到了知音,便不由得呼唤:“啊!敬亭山呀!只有你不嫌弃我。与我对看而不厌烦的,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了。”

回到家,李白拿起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9. 【考场上用古诗词改写成作文怎么样

不知这位亲是要高考还是中考啊.高考的话要以议论文为主、若想用诗词的话最好用诗词中的名句及该诗的背景或典故等作为一个材料事例.若执意要改写的话难度略大.中考的话我个人建议这种形式用在话题作文上,编故事什么的就算编了也一定是和生活挂钩的,千万不要让思想野马任意驰骋= =!或者将诗句当做线索来写,必要时还可对诗中的一两个字进行适当修改(换用另一字什么的)线索的这种形式如果用好了会很吃香的.不过不管是什么考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字.这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的心情和作文的分数、、、再就是开头要扣题.如果可以的话要处处点题、使得文章更紧凑.但开头点题是最重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