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琪的艺术人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回溯陶琪的艺术道路,那是1977年,她还是一个苏州小姑娘,来到南京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考入南京市越剧团。斗转星移,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漂亮而又略带羞怯的姑娘,已从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她承袁派专攻花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唱腔委婉深情悦耳,表演细腻传神朴实,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2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她以其生动细腻的表演、朴实纯正的袁派唱腔特色,出色地塑造了众多个性飞扬的女性形象,《莫愁女》中的莫愁、《汉宫怨》中的霍成君、《侯门之女》中的贾午、贾南风、《南冠草》中的盛蕴贞,还有李清照、龙女三娘……引起了新老越剧观众和行家的关注,多次在省、市会演中获大奖。她参加拍摄的电视剧《哑女恨》、《汉宫怨》、《侯门之女》也获得“飞天奖”。
1993年,陶琪获准前往瑞典探亲,与分别已久的爱人在异国他乡团聚。怡人的北欧风光、异域风情使她兴奋不已。来到瑞典不久,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了。斯德哥尔摩的华人、华侨、留学生举办春节联欢,邀请陶琪参加,她第一次在国外唱起了家乡的曲种——评弹和她所钟爱的越剧。热烈的场面、欢快的气氛把她紧紧地包融着,尽管在异国他乡,她还是离不开舞台和观众,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和观众,陶琪心里总有些失落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涌上心头,此时的陶琪,早已失却初至异域时的新奇感,演出的场面也渐渐模糊,她开始冷静地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她不停地自问: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一世,总该有所追求,有精神依托。演员的价值体现在舞台上,离开了舞台、放弃了自己从事已快二十年的越剧事业,还谈什么追求!就这样,带着对越剧的眷恋与热爱,陶琪回到了分别十月的南京,很快投入了中国小百花越剧节参演剧目《侯门之女》的复排。这回,她扮演的是被皇权吞噬了良知的相府长女贾南风。排练是艰苦的,在越剧团简陋的排练场上,盛夏酷暑、夜以继日地排戏,陶琪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倾注了满腔的热忱。正是在排练场和剧院中,那份沉甸甸的失落感消失了。陶琪笑了:做戏曲演员虽然清苦,但找回自我的喜悦,一个“乐”字又怎能尽言,凭借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和积累,《侯门之女》载誉而归,陶琪因“南风”一角的成功塑造,荣获金奖。她又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1995年南京市第二届文学艺术奖揭晓,陶琪再获殊荣,“南风”捧回了银奖,次年又获江苏省首届青年戏曲节优秀表演奖。1999年,屡获奖项的陶琪一举摘取了中国戏剧的最高奖项——梅花奖,实现南京市属剧团问鼎戏剧界最高奖项的零的突破。
2002年底陶琪携这台获得“第六届中国戏剧节金奖”的新编大型越剧《李清照》赴沪公演,她精湛的演技,优美的唱腔倾倒了上海的观众与专家,以至于谢幕时大批观众拥向台口,齐声欢呼“陶琪——再来! 陶琪——再来!”。在随后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更指出:“陶琪是德艺双馨的优秀演员,是越坛才女,她的演技日臻成熟,不仅继承而且发扬光大了‘袁’派唱腔,演唱更加委婉深情,表演更加细腻传神”。
在“第十四届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颁奖晚会”上,陶琪一举夺得了“白玉兰”奖!这在市属艺术团体的演员中尚属首次。“白玉兰”奖是由《上海戏剧》杂志社、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演出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评选上一年度在沪公开演出的戏剧剧目的主配角演员,陶琪等十位演员获得“主角”奖。
舞台下的陶琪还是民进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的副主委、南京市人大代表。对于党派工作和人大活动,她总是认真参加,积极为南京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在民进组织的义演活动中,总能看到她的身影。身为剧团副团长和民进文化总支主任,做了大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在对口交流等参政议政工作中,常常能听到她的声音。在艺术道路上,陶琪精益求精,淡泊名利,不断进取;在艺术实践中,她谦虚好学、待人诚恳。陶琪不仅在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艺术追求,而且还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导硕士研究生班学习导演来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和艺术修养,为越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