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氏之子》和《晏子使楚》中感受“语言的艺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课标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单元以此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表达对话上见“语言的艺术”。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课文的阅读,感受语言的不同风格,了解不同体裁表达方式的特点,学习运用简明得体的语言恰当表达,感受的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晏子使楚》是本单元的第一、二篇课文,都来源于历史故事,所不同的是,一篇是文言文,另一篇是用现代文叙述春秋时期齐国派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五年级学生第一次阅读文言文,一般会充满好奇,有新鲜感。而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文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语句的含义,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对话中的语言魅力。阅读现代文的历史故事,也是要通过读了解故事情节,找出人物身份特征,从不同人物的对话中,感受晏子的智慧应答,从论辩的过程中体会语言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学生自读思考时,可以问题切入文本,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的含义,避免进入字字翻译的琐碎讲解,要让学生边读边想“杨氏之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习惯。

      文中父亲的朋友孔君平在杨氏子的姓氏上做文章,指杨梅说“此为君家果”?杨氏子反应机敏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问,问的打趣有意思;这一答,答的窍门有机智!直接扣住主题“甚聪慧”!杨氏子的回答中“未闻”二字体会其语言之巧妙,既表明了自己的意思又显得谦虚有礼。

    我们常说“不读礼,无以立;不读诗,无以言”。文中的杨氏子,在父亲不在家的情况下,能用水果招待孔君平,可见这孩子懂礼;而后面对孔君平的问话,又能据理反问,可见杨氏子,不仅仅是聪明,而是有智慧!多读书就能生慧啊!

    课堂上,如果在完成故事的内容理解后,在假设一个环节,即让学生想想,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他又说了些什么?孔君平的脸上会出现怎样的表情?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而理解,语言不仅有有声的语言,其实体态语也非常重要。感受有说话的艺术,能得体、简明的表达非常重要!

《晏子使楚》中故事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晏子针锋相对,进行反驳,三次挫败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三个回合的较量,充分表现了晏子聪明的才智、能言善辩的口才和爱国思想。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本文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第一部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二部分详细记叙了事情的经过,第三部分交代了事情的结果。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本课时,都会把重心放到对三个故事内容的概括上,于是多数老师都会抓住“进城门——推理——在狗国 、 见楚王——夸张——下等国 、赴酒宴——打比方——水土不同”来理清课文的条理。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朴实,适合积累。但是把教学的重心仅仅放在厘清课文内容上,就未能体现晏子的机敏聪慧、独具语言天赋的特点。学习本文还要从人物的对话入手,利用分角色朗读,来感受楚王、晏子两位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一个是仗势欺人,一个是不卑不亢,一个是盛气凌人,一个是据理力争,一个是百般刁难,一个是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让对方自取其辱!语言的魅力就在这层层剥笋中,展现出来。学生也通过教师搭建的语言实践平台,丰富自己的语言。课堂上能紧扣单元训练重点,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世界。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语文课堂成为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受祖国语言的艺术,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实在是一件乐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