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内涵和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赵州和尚名从谂(?~898),大唐著名禅僧,俗姓郝,曹州人。南泉普愿弟子。传扬佛教,不遗余力,时谓“赵州门风”。世称赵州和尚。常住赵州(今属河北省)观音寺,又称“赵州古佛”。从谂嗜茶,是著名茶僧。

五灯会元》记载了赵州和尚一段禅语:

师(赵州从谂)问新到:“ 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赵州和尚所答非所问,并连说三个“吃茶去”,这不能仅仅看作是“口头禅”、一种无深意的语言习惯,这是一种暗藏机锋的非逻辑性语言。这位禅师惯操这类语言,如有和尚问他:“承闻亲见南泉,是否?”他不满意弟子偏执于传闻,便回答:“镇州出大萝卜头。”将对方的话挡了回去,促其省悟自心。此类例子还可举出一些。

所以说这“吃茶去”三字不应看作漫不经心地毫无意义的重复,从谂借此表达的含义是:①平常心是道,你要悟道么?快吃茶去,边吃边悟;②区区茶中亦有道。另一则禅话,他甚至说粪中有道;茶比粪高洁,能无道?我们不能把赵州和尚垂名茶史看作是偶然的机遇,一种侥幸。他是学问僧,于禅学于茶学有很高造诣。如果说是怀海和尚为“茶禅”提供了制度的保证,那么是赵州和尚创立了“茶禅”的规范。

赵州和尚“吃茶去”虽是口头语,其内涵千言万语也不一定能说透彻。

当代诗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1989年赵朴初为中国茶文化展示周题诗)同年,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中国茶文化展示周题诗云:“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1989年启功为中国茶文化展示周题诗)

从谂禅师“吃茶去”的出现绝非偶然,有深刻的佛教茶文化的历史背景。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之语。不少茶僧和文人的茶诗对寺院茶风作了生动的描写。可以说,在从谂时代,佛教茶文化已是“法相”初具,饮茶成为和尚家风,几乎是无僧不饮茶,僧无日不饮茶,其须臾不可或缺的程度更胜俗世茶人一筹,因为茶于僧人的作用无可取代。

赵州三呼“吃茶去”是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一味,茶密禅密一体,它使佛家茶有别于儒家茶、道家茶而独具特色。“吃茶去”这一禅僧机锋语已成为“赵州禅茶”的文化符号流传千载, 对于佛教界饮茶之风的鼎盛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提升了佛教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文化内涵,是茶禅文化形成的标志。

赵州和尚“吃茶去”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仍然能够对当代人的生活起某种引领作用。因为 “吃茶去”是一扇半掩半开的哲学的门,里面溢出的是生活的禅意。“生活禅”就是“禅”的生活化。一方面是体悟生活中禅意,以修身养性;另一方面是享受生活中的禅意,以愉悦我们的身心。

“吃茶去”能提供的恰巧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普遍的心态是浮躁、物质主义、爱慕虚荣、幸福感觉降低,“吃茶去”不失为一剂治心良药,可以引领人们走进半掩半开的哲学的门,体悟生活的禅意,让心灵复归宁静,让身心因获得禅的濡染而愉悦,让为事业而拼搏的建设者们“拿得起,放得下”, 真正具有禅者大器、豁达的态度。

也就是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茶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实现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这不仅有利于构建自身心灵的和谐,也有利于构建全社会的和谐。

就“和谐”二字而言,既符合佛门的追求,也对应了政府治国的方略;就茶事而言,“吃茶去”生活理念的推广将促进中国茶风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态度,更加趋向生活化、平民化、大众化,更具随意的风格,可以加快实现“茶为国饮”的目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