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在社会的洪流中迷失自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文|芒果屋子

于连,于连······

当我合上《红与黑》厚厚的两本书时,这个年仅二十三岁就失去了生命的年轻人,他的形象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感到惋惜却又怪他自食其果,但更多的是同情,深深的同情。

“的确,一身而存两人”,于连被囚在地牢时,他开始调侃与反思自己,“为了追求耀眼的光华,却把纯良率真抛弃了。”这位寒门子弟,出身低微,厄于穷困,但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雄心壮志,想要出人头地,却在社会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小说诞生的年份距今已有200多年,但不难发现,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于连般式的人物出来,名著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它揭示并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也因为在沧桑巨变、斗转星移之后,后世依旧能从中得到深深的共鸣。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作品,司汤达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他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失败后,司汤达创作了《红与黑》,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通过《红与黑》再现了拿破仑的伟大,并鞭挞了复辟王朝的黑暗。司汤达是一个很隐忍的人,这一特征在对于连的描写上犹显突出。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于连丰富矛盾的内心,开创了“心理小说”的先河。读者在阅读中能切身感受到于连内心的纠葛、碰撞与挣扎。

据悉《红与黑》这部小说采自一个真实的死刑案件,而司汤达用自己的才华与思想以这个案件为源,带给了我们一个有灵魂的故事。故事中木匠家倍受歧视的小儿子于连·索雷尔聪明俊俏,因拉丁文出众并对《圣经》倒背如流这一特技而被赏识,经谢朗神甫的介绍,成为了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却想不到和风姿卓越的市长妻子瑞那夫人成为了情人。事情败露后,于连逃到巴黎,成为神学院一员,因才华出众,又经彼拉神甫的介绍,成为当朝重臣拉穆尔侯爵的秘书。于连才气出众,又具有极高的自尊,侯爵女儿玛蒂尔特被其征服,并怀上了他的孩子。正当于连逐渐跻身上流社会时,往日情人瑞那夫人被迫写下揭发于连往日行径的告密信,让于连失去了一切。在仇恨中于连朝瑞那夫人开了两枪,虽未有生命危险,却被判处死刑。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于连回归了本心。

小说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人渴望成功的野心,也看到了阶层的禁锢难以突破,看到了黑暗,也看到了热情与善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1、时代裹挟下的青年人命运

曾经有个论题:“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无疑,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但没有人能逃脱的了时代的洪流。于连的偶像拿破仑是这样,于连也是如此。法国大革命就算没有拿破仑也会出现其他人。主人公于连一出场我们就知道了他是拿破仑的崇拜者,他渴望像拿破仑一样建功立业。但是却错过了那个局势动荡的年代。

书中写到:“看他的脸那么苍白,那么温顺,像个女孩子,谁能猜到这样的外貌之下竟藏着百折不饶的决心,哪怕九死一生,也要活出个名堂来,求个飞黄腾达。”如雄鹰般孤高的于连,目光里透露着一种阴鸷的傲慢,内心怀揣着年少气盛的英雄美梦。但他终究太年轻,不了解世事的规则。

渴望出人头地的于连,他所处的时代,教士和贵族的地位似乎牢不可破,也没有通过军功让普通民众上升的机会。“至于当兵还是当教士,得看那时法国的时势而定。”当于连发现一名本堂神甫的收入竟是拿破仑麾下大将的三倍时,他决定,披上那件黑袍。通过成为教士,又和两位上层阶级的女士的感情关系,一步一步跻身贵族行列,但最后依然沦为阶下之囚。

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紧紧裹挟,没有喘息的机会,只能不断向前。于连会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还有《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都因自己的选择不同而拥有不同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又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背景。《红与黑》里写道:小说好比一面镜子,鉴以照之,沿着大路,迤逦行去。有时映现蔚蓝的天空,有时照出的却是路上的污泥。”

在时代的历程中,人性也在被反复考量,时代的命运造就了他们的命运,但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

2.于连和他的两段爱情

《红与黑》虽然被称为是政治小说,但它最为精彩的部分莫过于两段爱情描写。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出了于连的敏感、多疑,我们读起来也深感于连的矛盾重重,他的感情并不纯粹,当爱情与他的勃勃野心相撞时,愈加增添了于连的悲剧色彩。

小说最后,马蒂尔特亲手埋葬了于连的头颅。而瑞那夫人信守承诺,没用任何方法自寻短见,但在于连死后三天,她搂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人间。

我相信,瑞那夫人是真的深爱着于连,而马蒂尔特,她更多的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于连从小没有母亲,家中父亲和哥哥又十分排挤他,无疑,这是一个缺爱的孩子。瑞那夫人,不仅给了他情人的爱,还有母亲般的照顾。她的矛盾与痛苦在于担心自己的行为带给孩子们惩罚与耻辱,但这也未曾阻挡她对于连的爱恋。这位富裕的贵妇人,在遇见于连之前,她从未品尝到爱情的滋味。她的丈夫无趣、油腻,还常常视女人为机器。婚后生活的幽寂沉闷,足以使爱情荡然无存,更何况瑞那夫人的婚姻并无爱情。

对于瑞那夫人,于连最初对她并非真心爱慕,他的心高气傲只是让他想要征服这位贵夫人,但面对热情与牺牲,他最终也沦陷于爱情之中。正书中所写:“于连生性多疑,又自负不浅,尤其需要一种肯于牺牲的爱;但面对一种如此伟大,如此分明,而且时刻都在做出的牺牲,他也顶不住了。”正是因为深爱,所以在于连得知瑞那夫人写了告密信后,失去了理智般地开枪打了她,受不了的还有背叛带来的伤害。信里面瑞那夫人的每一句话都刺伤着他的自尊,越深爱伤害也就越深。当最后,于连知道瑞那夫人没有死时,非常开心,也就在那一刻,他才清楚自己有多爱她。当牢中独处时,他总是整颗心都沉浸在和瑞那夫人感情的回忆里,而对厕身巴黎后的春风得意,他从来不愿去想,甚至感到厌烦。

马蒂尔特,我挺欣赏这位女士的,她和其他贵族子弟不一样,她潇洒且勇敢。但这并不影响我同样觉得她的感情是病态的。财富、身世、才情、美貌,所有这一切,命运之神都已丛集于她,唯有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

“在他这个年纪,身为下贱,而雄心万丈,当然会觉得命苦,需要有个女友,而这个女友或许就是我。”玛蒂尔特心里这样想着。骄傲一直在她心中独霸天下,当遇到心高气傲的于连后,那颗高傲而冷漠的灵魂,生平第一次受到了狂热的裹挟。对于连的好感压倒了她的傲气,然而当于连倾心于她,坦白地说出了:“您不会再爱我了,可我却爱得发狂!”这样的话后,玛蒂尔特却心生厌倦,彻底看不起于连。由此可见,玛蒂尔特并不懂得什么是真爱,她只是需要一个征服她的人,包括后来,为解救被困的于连,她到处奔走,实际上也只是感动了自己。她一直都活在想象中,在不断的寻找一种刺激。

对于连而言,玛蒂尔特无疑是理想的巴黎女子,他通过征服这位千金小姐证明了自己,获得了名与利。但最后,他依然失去了所有。一切都像注定失败一般,在书中也明确有表示出:“像于连这样有几分才气的年轻人,要想发迹,绝不能靠爱情。他们得依附一个小团体,这个小团体一旦走运,社会上所有的好处都会落到他们头上。闭门读书,不肯归属任何小团体,就活该他倒霉!”于连的众多选择,注定了这是场败局。

3. 红与黑的碰撞

小说名为《红与黑》,不同的人对这两种颜色有不同的解读。红代表着军队,黑代表着教会。当我读完整部小说,我觉得,红也代表着于连的善良、赤子之心;黑是他的别有用心,是他的城府。每个人都会有腹黑的一面,只是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大量的心里描写,将于连黑暗的一面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小说里,于连的善与恶一直在厮杀搏斗,但最终,那颗炽热的心将于连拉回。

瓦勒诺也是贫苦人民出身,但最后他走到了省长的位置,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虚伪、贪婪、油腻的丑恶嘴脸。他的例子说明,在那个阶级禁锢森严的社会,于连是有机会靠自己成为上流人物的,只是,他做了不同的选择。最后,在法庭上,若于连不发表那样一番感慨,他依旧有获救的可能,但他是于连啊!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句极普通的话,只要说的真挚朴实,就能使我感动得语不成声,甚至流下泪来。有多少次,一些硬心肠的家伙,就为这个缘故而瞧不起我!他们想必以为我会求饶,这点恰恰不是我所能容忍的。”

很多人说于连是靠女人上位,我并不这样认为,这位青年只是虚荣地想要征服这两位上层阶级女士而已,并不奢求得到更多的东西。瑞纳夫人和玛蒂尔特都是那么美的人,想要让她们爱上自己,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啊!若是利用,于连不必对瑞纳夫人的孩子那般疼爱,不必因为玛蒂尔特而曾感到痛苦,更不必因为谋杀瑞纳夫人而万分悔恨。这一切都说明,被野心控制的于连内心深处依旧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于连,只是一个出生卑微不断向上爬的过程中,在社会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的年轻人。但最后,他回归了本心,他和祁同伟不一样,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临死前终于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善良、聪明、努力、敏感、虚荣、狂妄······这一系列的形容词都是于连的真实写照。在红与黑的不断碰撞后,他选择了做回那个在乡下长大,敏感又热情的普通人。

“所谓生活,就是一片自私的沙漠,人各为己,人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世事就像一盘棋,但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之后,依旧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样的人生,会更加有意义。请记得要常常照顾好自己的那颗心,不要让它在社会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