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的历史与社会课在落实《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教改过程中,取得不少的成绩。

现在一些教研专家与一些一线任教的教师感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十分重要。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作为一位多年在一线任教的教师,本人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不听老师教导甚至不时与老师对着干,再高明的教师也难以施展才华。

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解决的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教师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绝大多数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

现在的学生深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许多人具有独立、民主、自由与平等的观念。

唯老师马首是瞻的传统师生关系在现在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了。

教师要改变教师居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传统师生关系,建立一种适合新课标理念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课堂内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与独立人格。

子曰:爱其师,信其道。

建立平等、民主、互尊、互爱与互信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尊敬。

师生关系平等、民主,不会出现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以势压人,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形,这为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奥妙的相互接触”①,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课堂教学气氛轻松,学生才能没有压力,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此我们才能培养“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的自由社会、民主社会的建设者”② ,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③、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④。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与组织教学

(一)全面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基本准则,能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传统的教学大纲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

让学生获得知识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的开发,这样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薄弱、情感不丰富的人,一个不完整的人。

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有实效吗?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价值要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十分遗憾,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没有完全执行新课标的要求。

现实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两种的教学模式: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模式还是在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他们还是紧盯“知识与技能”,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而另一部分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技能”却有所放松,唯恐打牢了基础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窠臼。

课堂教学变成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机械操作或者作秀表演。

这两种模式有违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和新课标的宗旨,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⑤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

教师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奠定了基础。

准确全面地理解新课标理念的真正含义,并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乐于学习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项技能的内在自发动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

如何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挖掘出来,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