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9

新生儿DIC比较常见,这与新生儿某些生理特点有关:1.免疫力低下易患重症感染。2.凝血因子下降各种凝血因子生理性下降,如纤维蛋白原和Ⅶ因子不能通过胎盘;由于肝脏合成功能不成熟,维生素K依赖因子普遍水平偏低,尤以凝血酶原为明显。3.反应性低下,调节功能差易出现低体温,呼吸及循环衰竭,缺氧,酸中毒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清除能力低。4.血液黏稠,呈高凝状态血液黏稠,呈高凝状态,纤溶活动较强。5.某些产科因素的影响。(1)感染:严重感染是导致新生儿DIC的主要原因。(2)缺氧:缺氧导致酸中毒,血黏度增高。(3)寒冷损伤:由于寒冷及皮下脂肪变硬,微循环灌流不足,毛细血管损伤。(4)溶血:由于红细胞破坏,释放大量磷脂类凝血活酶物质,促发DIC。(5)其他:早产儿因易发生各种疾病及凝血机制不完善,DIC发生率较高。某些产科因素,如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严重妊娠高血压等,由于胎盘损伤释放组织凝血活酶进入胎儿循环,促发DIC。

第2个回答  2018-01-0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许多疾病严重阶段的并发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和临床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过程加速,微循环内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导致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由于凝血因子被消耗,发生广泛出血。由于广泛形成微循环内微血栓,导致组织缺血、缺氧,重要脏器功能受损以至发生器质性变化。新生儿由于易患严重疾病,DIC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主要表现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压下降、休克及栓塞症状。宫内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败血症、严重肺炎、重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胎盘早剥新生儿、急性血管内溶血、新生儿暴发性紫癜、重症病毒感染、白血病、急性坏死性肝炎术后并发症、脑组织损伤、不可逆休克等均可引起本病,常是疾病晚期表现。

第3个回答  2018-01-0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现象,以弥散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造成微循环障碍,致使多种组织与器官功能紊乱、消耗性凝血障碍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而发生休克和出血倾向为主要特点。新生儿DIC绝大多数为急性、全身性,且多为严重型。1.感染,宫内感染多为先天性感染,病原菌主要是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此外有部分为细菌。生后感染多为细菌感染。2.缺氧酸中毒,窒息、胎粪吸入、颅内出血等都可引发严重呼吸障碍而导致缺氧、酸中毒等。3.新生儿硬肿症,因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酸中毒、毛细血管损伤、血液黏稠,常合并感染。4.溶血,由于红细胞破裂,促发内源性凝血及血小板黏附。5.产科因素,羊水栓塞、重度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促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且同时可伴随缺氧、酸中毒及血管内皮损伤,加重DIC的发生。

6.其他,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凝血因子水平更低,易发生低体温、硬肿症及感染等,更易发生DIC。凝血状态不一,血液可以是高凝或低凝状态,这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凝血因子的消耗量、DIC持续时间、血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量以及婴儿恢复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能力有关。1.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也是诊断DIC的主要依据之一。常见皮肤瘀斑、脐残端及穿刺点渗血、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肺出血,个别见广泛内脏出血及颅内出血。2.微循环障碍与休克,由于广泛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和心排出量不足,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休克又可加重DIC,两者形成恶性循环。3.栓塞,广泛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产生栓塞使受累器官缺血、缺氧,导致功能障碍,甚至器质性坏死,出现肝衰竭、肾衰竭、出血、惊厥等。4.溶血,系微血管内广泛凝血所致,急性溶血时可见血红蛋白尿、黄疸、发热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