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村镇的乡镇概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行村镇隶属于山东烟台海阳市,位于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黄海之阳,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西临国际海滨名城青岛,北依开放城市烟台,东靠韩商云集的威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一座滨海开放城镇,也是全国著名的“地雷战”故乡。全镇依山面海,形聚宝盆状,养殖业、种植业、民营企业和贩运业是全镇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 行村镇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南濒黄海,北接小纪镇,东连辛安镇,西与莱阳市为界。面积155.08平方千米,人口5.4万人(2009年)。辖5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行村一村。地势北高南低,中部沃野纵布,村舍稠密。白沙河由北及南纵贯全境。
行村镇总面积155.08平方公里,辖52个行政村,2007年底总人口5.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55人。 靠近白沙河西岸是一个汉墓群,当地俗称“半半冢子”。1950年代末以来,数次大规模整地和烧窑取土,古墓群遭到破坏,甚至裸露于地表。陆续出土了陶罐、陶壶、铜壶、铜镜、剑、矛、弩机、箭镞和玉器,铁器有釜、犁头、镢、斧子等。还有西汉中、晚期的钱币,如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布、货泉等。
旧《莱阳县志》载:昌阳城,汉置,在文登西南30里昌山之阳。何时西徙不详,莽改夙敬亭。后汉复置,遗址在今海阳庶村,晋初废。惠帝后移治于其西北70里。据考,昌阳古城从文登西移海阳庶村,应在西汉中期以后。西汉末,庶村是地方政治中心。汉武帝时,国家将铸币权收归朝廷。庶村发现大泉五十钱范,说明西汉末这里允许铸币,应属地方政权所在地。 司马台遗址。位于庶村之北。据《莱阳县志》载:“庶村,北有土台高丈余,周百余丈,俗呼试马台。”当地百姓传说,北宋大将穆桂英领兵抗辽时,曾在这里点过将。原台南北长80米,东西宽63米,高11米。由于群众长期取土烧窑,高台逐渐缩小,现只剩高7米的土柱。在土柱南侧,发现有一断底长12米,宽4.5米,高5米的夯土墙,夯层为4~5厘米不等。有专家认为是岳石文化时期夯土墙。
司马台遗址自1973年发现以来,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烟台文管会都曾前来实地考察。1982年,海阳县文物工作者对南端裸露的古墓和灰坑进行了清理挖掘,还从当地群众手中征集了大量文物和标本。其中,玉器有玉璋、牙壁、高领环等,石器有斧、锛、铲、凿、刀、磨盘、磨棒、纺轮等,陶器有夹砂红陶鼎、罐、杯、泥质黑陶罐、杯、瓦足皿、尊形器、几何纹罐等,骨器有锥、针、镞、匕、矛、铲、篦等,铜器有鼎、矛、戈、镞、削、镜等,瓷器有弦纹盘口壶等。它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历经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司马台遗址出土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蛋壳陶杯和泥制黑陶瓦足皿等。蛋壳陶表面漆黑有光泽,胎薄均匀如蛋壳。泥制黑陶瓦足皿,器形与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礼器有诸多相似之处。出土的骨针、骨箅等器具,制作精细,工艺高超。精美贵重的玉璋、牙璧等是国王或部落首领身份和权力象征。
地雷战遗址。位于行村镇北5公里的赵疃村。这里是闻名全国的地雷战之乡,是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英勇杀敌的英雄土地。 1940年春,日军占领海阳,设立据点,烧杀掠抢,仅赵疃村就有300余人伤亡于敌人屠刀下。面对日军暴行,赵疃村民相继成立“青年抗日先锋队”“青妇队”“抗日游击小组”“儿童团”等抗日组织。利用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开展游击战。1942年,民兵赵同伦、赵守福学习利用地雷爆炸技术,炸得敌人闻风丧胆。后又研制出杀伤力极强的石雷,创造出了“拉雷”“踏雷”“绊雷”“夹子雷”“胶皮雷”“头发丝雷”“连环雷”“挂雷”“水雷”等30多个雷种,在全县推广。
1945年5月,日军纠集3000多兵力,在海阳推行“三光”政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无人区”。赵疃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在盆子山区展开地雷战、麻雀战,历时105天,粉碎了日军扫荡。抗战期间,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敌俘敌1897人,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余名,其中胶东民兵英雄10名,行村镇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还荣获“全国民兵英雄”光荣称号。
地雷战是人民战争思想的成果之一。海阳市委、市政府重视地雷战遗址保护和建设,先后在赵疃建设了“地雷战纪念馆”(现迁到市博物馆内)、“地雷战纪念碑”、“地雷战纪念亭”和“英雄桥”等。1977年12月23日,赵疃地雷战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回答